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危機處理:直覺分析就對了!

危機處理:直覺分析就對了!


  為什麼每次柯南感受到周遭有不尋常的氣氛,就能夠靠著敏銳的直覺判斷出有人死亡呢?為什麼當柯南在與歹徒周旋、好幾次與死亡僅有一線之隔,卻能快速反應,好讓自己全身而退?為什麼在小蘭面臨生命危險時,柯南總是能在極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斷,從死神的鐮刀下搶人?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偏好結合快速且直觀的分析做決策時,就能在危機狀況中做出最好的決定。

【關於危機決策】
  許多組織依賴著領導者及工作人員在危難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像是軍隊、警察機構、消防隊、醫院等等。然而,危機並不只發生在緊急服務機關。任何類型的組織,甚至是個人,都有可能會面臨各種危機,我們所希望的是,盡可能用最好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通常,危機會有強大的時間壓力,並伴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在相當程度上會造成威脅。研究人員巴肯(Bjørn T. Bakken),在他的BI挪威商學院博士報告中,提到正確的危機決策所需具備的條件。

【直覺與分析】
  巴肯區分了兩種主要的決策風格:直覺與分析。
n   直覺的決策風格:在短時間迅速做出決策的能力,根據以往的經驗判斷。但這並不意味著隨便依照一點感覺就下判斷。一個直覺的決策風格是透過經驗的累積開發出來的。
n   分析決策風格:經過深思熟慮並以系統化的方式做出決策。花時間審視所有的細節,並確保所有的決定皆符合正式的準則和要求。對於新手和沒有經驗的人,分析是決策的必要工具。

  雖然一個人可能傾向於選擇上述的其中一個決策風格,但決策風格其實是可以綜合的。像是柯南經常會根據經驗來預測犯人的下一步,但他仍然會在可用的時間分析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或可能造成的結果。

【模擬的危機決策】
  BI的研究人員目前開發出一種模擬器,可用來測試實驗參與者在不同類型的危機下(例如: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及恐怖攻擊),所做出的決定。參與者將會在實驗室的電腦前觀看螢幕,上面會顯示地圖,在30分鐘的實驗時間內,將有各類事故發生並標示在地圖上。接著,參與者會有不同類型的可用資源,像飛機、汽車,及其他車輛。他們必須使這些資源達到最佳的運用效能。而決策必須在時間壓力及緊急狀況下進行。

  實驗參與者包含300多名來自BI挪威商學院和挪威軍校的學生,另有500名參加者。巴肯一直看著參與者偏好的決策風格,他們實際上是如何做出這些決定,他們做了什麼決定,以及他們的決策的方式和結果之間的關聯性。

【最佳的危機決策】
  誰做的決定是最好的?「那些偏好結合直觀的決策與分析的人,就能在危機情況下做出最好的決定。」巴肯總結。

  研究人員指出,當你面臨一個真正的危機時,根本沒有時間去等待足夠的信息來建立一個畫面和分析情況,便需要迅速做出初步決定,此時須仰賴以經驗為基礎的直覺。當獲得更多的信息時,你可以分析你的方式來調整和決策。因此最佳的危機決策取決於是否能在危機中活用,並適時切換直覺和分析的決策風格。


  下次,看名偵探柯南的時候,不用再驚嘆為什麼他總是那麼的厲害,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最佳的危機決策,因為這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只要累積足夠經驗,活用直覺,再加上理性分析,總有一天也可以這麼厲害!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兒時的「欺凌經驗」增加成年時患精神病的風險


 

 

 

 

        當你聽到欺凌時的想法是什麼?只是一個兒時微不足道的回憶,反正長大了就會沒事,是這樣嗎?但你是否想過嗎,當欺凌發生時,它所影響的並不只有那段時間的情緒,它還會對你之後的生活有所影響;而且「受害」的其實並不只有被欺凌的人,連加害者也會深受其害。

 

        有一項即將發表在理醫學期刊 (Psychological Medicine)的研究中發現,在兒童時期經歷欺凌(Bullying),會增加成年時出現「經驗精神病」(Psychotic Experiences)的風險。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和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研究人員的分析下,發現不只是受害者、連加害者或那些兩者均是的人,在成年時出現「經驗精神病」的風險均增加。

 

        研究人員為了能充分了解欺凌對以後生活精神病的影響程度,以父母與子女的雅芳縱向研究(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LSPC)為研究基礎,對4720位在811歲時有被欺凌/欺凌他人的英國兒童和他們母親的自我報告進行評估。

 

在控制了外部因素,如家庭因素或已存在的行為問題後,研究發現那些被欺凌長達數年的孩子(長期受害者chronic victims),跟那些長期欺凌他人的小惡霸 ,均有多達4.5倍的可能在18歲時出現「經驗精神病」。而更令人擔心的是,那些只經歷過短暫欺凌的孩子(eg810歲時被欺凌)也會增加在其成年時出現「經驗精神病」的風險。

 

        經驗精神病(psychotic experiences)這個詞,包括了一系列的體驗,從聽到、看到不存在的聲音和東西甚至到妄想症(paranoia)。若這些經驗為持續性,將會對日常生活有高度的破壞性及令人感到痛苦。這些亦被全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診斷為「精神障礙」(psychotic disorders):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英國華威大學的Dieter Wolke教授解釋「我們要杜絕在兒童時期的欺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無害成年禮的迷思,相反的它會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投下漫長的陰影,而且對心理健康有嚴重的後果。」

 

Wolke的研究小組先前已經有關注欺凌對12歲小孩的精神病症狀的影響,並且發展出一系列確認被欺凌的受害者和精神病症狀之間關係的短期研究。但是這項研究是首次彙報童年時被捲入欺凌所造成的長期影響。

 

Wolke教授補充「對抗欺凌的干預措施應從小學及早開始,以防止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長期嚴重的影響。這顯然是不可以等到中學才去解決的問題,否則到那個時候將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

 

        若你有欺凌只是一個孩子無害的小惡作劇的想法,這樣的想法是很不適當的。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提出在童年時期經歷過欺凌,對孩子很多方面都有很長遠的負面影響。而且,不論是受害者或加害者都將深受其害。說到這裡你還確定欺凌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遊戲嗎?這樣損人害己的行為還要任由它們繼續發生嗎?

 

       

資訊來源: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17104235.htm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幽默感可是來頭不小?!




  隨著越來越多關於動物的研究發現他們擁有我們所意想不到的能力,甚至還會規劃未來,讓人類開始漸漸了解我們和動物大腦能力之間的差距似乎越來越小了!還好,至少我們的大腦還有個獨一無二的賣點:幽默感!

  既然談到幽默感,那就來聽一則笑話吧~
有一天上課的時候老師突然說:「扁桃腺同學,老師沒有點到你,不準發言。」

  如果覺得不好笑的話,那我們就切入正題了。

  當我們聽到了一則笑話而產生「笑」這個行為,在腦中必須經過兩個階段的程序。在我們笑出來之前,必須先查覺到這個笑話其中不符常理的地方(像是開頭所提的那個笑話,在看完以後發覺「發言」與「發炎」的雙關,我們才會知道這是一個笑話)。最近有科學家研究指出,大腦的活動會牽涉到男孩和女孩之間了解幽默感的不同。

奇妙地愉快感受

  瑞士的神經學家Pascal Vrticka 與他的美國同事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指出:我們因為笑話而笑出來的行為需要腦中不同區域的活動,只有兩種不同的要素介於這樣複雜模式的活動之間。第一部分,大腦會察覺到笑話其中不合邏輯的地方,第二部分會接下去解決這不合邏輯的問題。而這種從腦中活動所引發接踵而至的愉快感覺,可以和其他正向的情緒非常清楚的區別開來。

  此外,這個研究也找來了226~13歲的小孩作為受試者:Vrticka 的團隊指出,不同性別對於幽默的處理也有不同的方式,而且是在早期就形成。他們讓受試者觀看兩種不同的影片,一種是搞笑影片(ex:喜劇類),另一種是娛樂影片(ex:小朋友跳著有點矬的舞),並同時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平均而言,女生在看搞笑影片時,腦部較活躍;而男生反之,他們在觀看娛樂影片時腦部會有比較好的反應。

增進(幽默)理解力的好處

  Vrticka推測這樣子的性別差異可以幫助女性選擇合適(或者幽默)的伴侶。除了這個,幽默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事實上,患有心理疾病(ex:自閉症、憂鬱症)的成年人常常會降低他們處理幽默感的腦部活動,相較於正常的人對於幽默的反應興致缺缺。 Vrticka認為在我們聽到一則超好笑的笑話的腦部活動過程中增進理解力,對於治療的發展會是個很棒的好處。



外電連結: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11070209.htm
圖片來源:http://www.npr.org/series/155507144/make-me-laugh

壞消息裡的好消息


圖片來源:網路

要讓自己處於壞心情,所需的時間不用很多,可能光看一則晨間新聞就可以達到了。而心情不好會減緩你的反應時間,並影響你的基本認知功能,像是說話、書寫、計算等。因此,如果你早上閱讀了一則令人非常沮喪的報紙頭條新聞,你接下來的一天將可能有較差的工作表現。
但是由特拉維大學的心理科學博士Moshe Shay Ben-Haim Yaniv Mama Michal Icht以及 Daniel Algom所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反覆暴露在負向事件中可以中和這些事物對你心情和思考的影響。
Ben-Haim博士說:壞心情可以減緩我們的認知,但我們同時也證明了,與直覺相反地,我們可以藉由沉浸在負向事件中來避免讓自己陷入不好的情緒。也就是說,如果你上班前看看報紙,看到了某種有關爆炸或悲劇之類的標題,更好的步驟是,繼續觀看那則悲慘的新聞,並重複地讓自己暴露在這負向的資訊中。這對你將可能不會有負面的影響,反而讓你接下來的一天更自由自在地擁有好心情!

壞事情不嫌多?

「情緒史楚普作業」是最常被來評估我們的心理狀態的測驗。在這種作業中,實驗參與者會被給予觀看一些字詞並要求說出這些詞的顏色。一般來說,「恐怖主義(terrorism)」這類負向詞彙所需的反應時間比「桌子(table)」這類中性詞彙還要來的多。這樣的趨勢在有情緒障礙─像是憂鬱或焦慮的人身上尤其明顯。對於這樣現象有兩種解釋,一是負性詞更容易讓人分心,二是這些字詞更具威脅。
但這兩個解釋似乎無法預知作業後續的影響。最初經歷負性詞的分心及威脅後,受試者應該可以回到正常水準在辨識中性詞上無所延遲,但事實上,此問題在一些先前的研究顯示,一開始呈現負性或中性詞並無影響。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受試者被呈現四到五次負性詞,伴隨著四到五次中性詞,測驗十到十二次。研究人員發現,當呈現兩次負性詞後,受試者可以很順利地辨認字詞顏色。但相反地,當受試者被呈現僅一次的負性詞,他們接下來的辨識作業反應時間卻慢了許多。而目前仍沒有理論可以解釋這個結果。
研究人員也根據了以往的研究提出另一種解釋,情緒史楚普作業中的負性詞會削弱個體的情緒能量。研究員也藉由問卷訪問那些做完實驗的受試者,發現在作業中各負性詞只被呈現一次的受試者有較壞的心情並持續地被影響著,但是被重複呈現負性詞的就沒又這樣的後續影響。
所以,儘管生活中充斥著許多難過的壞消息,但也許可試著運用以上這個小撇步,放空自己,擁有一整天的好心情吧!

參考資料:

1.原文Link
2. Moshe Shay Ben-Haim, Yaniv Mama, Michal Icht, Daniel Algom. Is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 special case of mood induction? Evidence from sustained effects of attention under emotion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2013Link

你知道效率一哥或一姐是怎麼來的嗎?

       
       
       你是否曾經看過有些同學,感覺平常都在玩,但卻總是能考出好成績呢或者一個你必須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活動企劃,交給那個人,半個小時就全部搞定了。這些效率一哥和一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20131223日科學家在瑞士巴賽爾的一個大學中的研究平台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說明人類腦中動作皮質的易激動性高的人在工作記憶上的表現較易激動性低的人要好。
    工作記憶的作用在短暫存取資訊,像是在短時間內記著一個電話號碼。在一個動物研究發現工作記憶的過程是倚靠前額葉神經的易激動性。因此,這也顯示動作神經的易激動性可能與其他皮質的神經易激動性有關。另一批研究者指出動作皮質與工作記憶的表現上呈現正相關。
     這個研究第一個作者,也是個博士學生Nathalie Schicktanz:這個研究應該能以穿顱磁刺激(TMS)更簡單地進行。實驗發現,給予易激動性動作皮質的參與者微弱的電磁衝動,便足以觸動某部分肌肉,像是手,表現出可看見的抽動。

對其他皮質區的討論
    Schicktanz最近的研究,以188位健康的年輕受試者,研究者藉由操弄動作皮質的易激動性,來探討其他皮質的易激動性。 這研究的副作者Dr. Kyrill Schwegler補充說這研究更讓我們知道神經易激動性對認知歷程的重要性。這結果在臨床市也有重要的發現,工作記憶的缺乏是許多精神異常疾病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後研究者計畫針對神經的易激動性和記憶做分子階段的研究。目的是要區辨記憶在神經生物學和分子機制的不同。

    即使我們現在僅能知道,我們的工作記憶受到動作皮質的易激動性很大的影響,這研究十分具有未來性,今後如果可以從如何控制動作皮質的易激動性下手,或許就能進一步的改變我們在工作記憶上的表現,對人類的未來發展上有很大的幫助,甚至能用來治療精神異常的病患呢

參考文獻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23083815.htm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6%95%88%E7%8E%87&source=lnms&tbm=isch&sa=X&ei=aebGUp-RJsf3kAWbqIDAAg&ved=0CAcQ_AUoAQ&biw=1280&bih=615#facrc=_&imgdii=_&imgrc=asaGb6gXjfjIRM%3A%3B0wV132dnTXqNxM%3Bhttp%253A%252F%252Fbig5.citygf.com%252FMB%252F41%252F04%252F201012%252FW020101215344298437018.jpg%3Bhttp%253A%252F%252Fbig5.citygf.com%252FMB%252F41%252F04%252F201012%252Ft20101215_994592.html%3B500%3B355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什麼?!隔壁那位可愛的小孩竟然長期被虐待!



  虐待小孩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常常感慨世上怎麼有這麼沒良心的人?!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記者訪問鄰居的回答都是看不出來呢?他們都會很露出訝異的表情,表示平常沒有任何異樣,小孩和爸媽相處的十分融洽,常常看他們開心的一起吃早餐或出門遊玩,小朋友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害怕的樣子,是大家公認的幸福家庭。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周遭的人都沒有察覺虐待的事件正在上演呢?為什麼不懂事的孩童不會哭著求救而是好像沒事呢?特拉維夫大學的Carmit Katz博士做了一項受虐兒童行為模式的研究,可用來解釋以上的疑問。

  每個國家都有嚴重的虐童問題,美國平均每年有三百五十萬件的虐童事件被報導,是非常可觀的數字,一群訓練有素的記者在2011年採訪了以色列超過15000位被虐待的兒童,其中有一半的兒童在訪問過程中沒有透漏任何一絲被虐待的訊息,Carmit Katz博士從另一半有提供指控的兒童裡隨機抽取了224個樣本來分析,這些樣本裡,大約有一半是指控父母進行身體虐待,另一半是則是涉及性虐待的指控。從這些資料中Carmit Katz博士發現,當家長是身體上的虐待時,孩子會傾向於容忍、接受,並試圖努力減少被虐待的次數,而當虐待是性虐時,孩童會傾向反抗或逃離,但如果虐待程度嚴重的話,也會像受身體虐待的孩童一樣接受和容忍施虐者,另外,年紀較大的受虐孩童較多持反抗而非接受的態度。

   Carmit Katz博士表示,樣本資料裡有很多孩童隱瞞其家長涉及性虐待,對於施虐者孩童都抱持容忍的態度,他們不願舉發這些行為,像是想隱藏罪惡感和羞恥感,這讓被性虐的兒童更難有機會得到幫助。通常孩子們覺得自己別無選擇,他們不知道能向誰求助,只能忍受虐待他們的父母,因為那是他們的愛的對象、內心的支持和依靠。這個研究給了我們新的想法--「孩童不哭鬧、不逃跑求救,不代表他們沒有被虐待!」,很多施虐的家長在平常很疼愛、呵護和照顧小孩,而孩子也需要他們的父母以繼續生存下去,所以這些被虐待的孩童認為接受這個事實是最明智的選擇,就像研究樣本裡有個孩童對記者說:「爸爸因為我沒寫完作業而對我大吼大叫,所以我告訴他你是對的,對不起我做錯了,然後自己去把他的皮帶拿來給他。」對他們來說,這是「正常」的事情而不是虐待。

  被虐待的兒童長大後常常遭受情緒和行為的問題,他們比一般高的比例有性功能障礙、焦慮傾向、濫交、罹患憂鬱症、藥物濫用......等等,並且有高傾向再虐待他人。

  兒童虐待很有可能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多留心小細節或許能幫助一位可憐的孩童脫離魔掌,被虐待過一定會有痕跡,不論是生理或是心理,在和小孩交談的過程中他說出不合理的話語或是身上有可疑的傷痕都要很警覺,有任何一點蛛絲馬跡就可以尋求社工的協助或是打113婦幼保護專線,任何人都有保護孩童的責任,每一個手無寸鐵的小生命都該被呵護長大,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有健康的身、心靈,過著快樂的日子!






資料來源:http://www.aftau.org/site/News2?page=NewsArticle&id=19575
文獻:C. Katz, Z. Barnetz.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abused children as described in their testimonies. Child Abuse & Neglect, 2013; DOI: 10.1016/j.chiabu.2013.08.006
 圖片來源: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W5ttBzVoio7J8PiZl8jRM6iza3zKIFv7_qgXibpmXXJQzUEx2vpJpxkX3tK6GUxaNqQ-maW_Ee1AguC0EDW2xeZLo8yaP0XIZxJiIHxs9cYIiVu7Ks_NEAVfRo-kRpn71PDhrAC8jQi0/s1600/baby-crying-500x281.jpg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汪星人們其實能辨認人臉!

新知撰寫:徐郁喬

可愛的汪星人們與人類和部分靈長類一樣,擁有能辨識臉部的複雜技能。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辨識臉部特徵」是只有人類與部分靈長類特有的技能。雖然許多人都知道臉部表情、特徵與眼神接觸在汪星人與人類的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這個實驗卻是第一個以追蹤「視線移動」(又稱「眼動」)的方式來研究汪星人們如何進行臉部辨認。

(眼動儀收集到的資料示意圖:越偏紅色代表視線停留越多次)
(好奇汪星人們怎麼使用眼動儀嗎?走這~)


研究方式是用眼動儀追蹤當面前被放置人類圖樣與其他汪星人時,這群汪星人們的視線移動,這樣有趣的研究還是第一次!每一次的研究被安排一隻汪星人,每隻被訓練過的汪星人為了得到參與完實驗的豐富獎賞,都願意好好配合並擔任一個熱情的實驗參與者!


研究人員訓練汪星人們在研究中要乖乖躺好,並注視著眼前電腦螢幕上呈現的圖片。
呈現圖片的內容是:
1.熟悉的:汪星人們的主人與其他汪星人朋友
2.陌生的:汪星人們不認識的人類與其他汪星陌生人。
研究人員們會用儀器追蹤所有汪星人們看圖片時的視線移動。
結果顯示汪星人們注視著他們的汪星人同類的時間最久,看來他們還是對自己的同伴比較有興趣;汪星人們也花更長的時間注視著他們的人類主人,相較於其他陌生人類來說。

Dogs recognize familiar faces from images


講話時要看著別人的眼睛

此外,在研究員呈現出的圖片中有一部分是上下顛倒的,顛倒的臉部有其自然特性,對應到正常放置的臉部(像是一樣的顏色、對比、形狀)。人腦在處理顛倒的圖片跟在處理正常放置的圖片是用不同的方式,但尚未有研究關於汪星人們的腦袋在處理顛倒或熟悉的臉部時的方式是否也跟我們一樣。汪星人不論正放與顛倒的圖片都會去看,而他們最常看著正放的臉部的眼睛附近,就跟我們人類一樣,注意力比較容易放在其他人的眼睛,由其是當是正臉時。


研究顯示汪星人們的凝視點不僅受到圖片中的自然特性影響,甚至也會受呈現圖片中的含意影響,汪星人能辨識出圖片裡的臉是否是自己熟悉或是陌生的,這樣的結果告訴我們,汪星人們或許也和人類一樣擁有臉部辨識的技能!


雖然我們說的話汪星人們不見得聽得懂,但是一知道牠們其實能分辨的出我們誰是誰,而不只是身體光禿禿、頭頂一搓毛的猴子們,是不是心頭也有一種暖暖的感覺呢?

http://www.spring.org.uk/2013/12/dogs-recognise-familiar-human-faces-in-eye-tracking-experiment.php (外電1)
http://phys.org/news/2013-12-dogs-familiar-images.html (外電2)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071-013-0713-0 (文獻)

B-box其實不傷聲帶!

  

(圖:研究中內視鏡檢測)
編譯/李羽珊
  你看過電視上或者街頭藝人的Beatbox表演嗎?經常出現在綜藝節目或歌唱比賽的才藝──Beatbox(以下簡稱B-box),表演者總是秀出一番好口技令全場驚艷。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節奏口技表演總是節奏感十足,又十分有衝擊力,難道不會對表演者的喉嚨造成傷害嗎?來自美國伊利諾大學附屬醫院的H. Steven Sims博士研究團隊發現,其實B-Box發聲並不會對聲帶造成損傷,反而可能比歌唱更能保護聲帶喔!
        節奏口技(B-box)是一種表演者本身聲音,搭配利用聲道做出的其他裝飾聲來模仿打擊樂效果,為人聲敲擊樂(vocal percussion)之一,最早從1980年代開始興起。研究者希望能利用鼻咽內視鏡(有彈性的光纖鏡,可伸入鼻腔取得器官內影像)來看B-box表演者的內部構造及發生過程,再去分析這種表演是不是真的是發聲創傷(phonotrauma)的一大威脅,抑或這種假設只是我們的想像。研究團隊找來四位B-box表演者,年齡都在2232歲之間。研究在喉科診所進行內視鏡的檢測,表演者被要求在內視鏡檢查的同時表演B-box,資料影片同時記錄了表演者咽喉內發生情形及表演者的正常觀眾視角。檢測時要表演的節奏有單一也有多變,四位表演者有指定表演也有被要求即興創作。
        內視鏡影片的分析顯示當B-box表演者在發聲時會有相似情形,但表演者之間仍有一定差異。研究者也發現B-box表演者會利用一些技巧,使得原本看似會對聲帶等造成傷害的表演方式變得比唱歌還安全!例如說,B-box表演者會將力量用在整個聲道上,使得聲道中任一結構的可能傷害降低;表演時,聲門(聲帶間的空隙)會打開,讓他們安全地發聲。表演者也會運用咽喉的肌肉(如:咽縮肌)來用力、伸展,讓聲帶壓力下降的情形下也能發出高音,而一般歌手的唱歌方式幾乎都只靠聲帶本身用力,過度使用即可能有損傷。
        B-box雖與歌唱類似,但相關醫學研究卻甚少。本研究讓我們知道B-box其實不會對聲帶造成損傷,其發聲技巧甚至可以用來幫助職業歌手或百老匯的歌劇表演者等等。未來,研究者希望能繼續朝女性B-box表演者探索,因為女性與男性的聲道結構、大小都不相同,希望能了解更多B-box的發聲方式或機制。而B-box表演不但平易近人、為大家喜愛,現在我們也知道它並不會危害我們的聲帶囉!


新知來源 :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23114852.htm

美國現在就開始下雪了!那聖誕節呢?

    

        想要去美國感受聖誕節的氣氛嗎?想要有一個被白雪覆蓋的假期嗎?參考以下的統計資料,讓你的假期安排得更不留遺憾!

        一位氣象學家─Jessica SpaccioNOAA(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康奈爾大學所資助的東北區域氣候中心,統計出過去50年以來的氣象觀測資料,從1963年到2012年,發現到在聖誕節前後及除夕夜期間的一些最佳賞雪地點。從阿拉斯加(Alaska)到阿馬里洛(Amarillo)到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以下是Spaccio的整理資料及建議。

        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白色耶誕節,Pinkham Notch, N.H.(新罕布夏州庫斯郡裡的一個山谷)擁有高達93%的機率可以實現你的願望。另一個高機率的地點是Caribou, Maine(緬因州的卡布里),有90%的機率。如果你不想要遇到下雪,那就往沿岸地區去吧。Lewes, Del.(德拉瓦州的路易斯)5%Salisbury, Md.(馬里蘭州的索爾茲柏里)7%Philadelphia, Pa.(費城)8%Washington, D.C.(華盛頓)8%Atlantic City, N.J.(大西洋城)9%Dover, Del.(德拉瓦州的多佛)9%
        若說到東北區域以外的地方,阿拉斯加就是一個賞雪的最佳選擇,Fairbanks(費爾班克斯)有高達100%的機率會下雪。此外,也有些城市下雪的機率為零,例如:Augusta, Ga.(喬治亞州的奧古斯塔)Las Vegas(拉斯維加斯),和Columbia, S.C.(哥倫比亞)
        如果你計畫在除夕夜到紐約市區走走的話,那裏約有50%的下雪機率。不像同在紐約州的水牛城那樣糟,有66%的機率。如果你想要乾燥一點,就氣候來說,拉斯維加斯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有2%的降雪機率。


        這些統計資料是以過去50年以來的資料為基礎,他們提供了一個不需要觀看最近的氣象預報及情況的估計值。今年的美國已經可以看到一些雪了,所以有一些城市已經被白雪覆蓋。此時也是一個暴風雨好發的時節,所以即使你在的城市降雨、下雪機率很低,你也不要失望,大自然永遠會給我們驚喜!現在就開始思考要去哪裡過節吧!


資料來源:Sure It's White Now, but What About Christmas?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18143645.htm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用智慧型手機就可以救你的生命(New Tech Lets Cholesterol-Tracking Smartphone Users Take Lifesaving Selfies)


■智慧型手機設備和app就可以測量到你膽固醇濃度■

Cornell大學研究所團體發明了新技術。但是實際使用需要有點勇氣。

使用方法很簡單,自己的血滴落在膽固醇測定紙上面,然後測定紙變顏色之後用手機拍就好。這樣很簡單的過程就app幫我們算出膽固醇的濃度有多少。David Erickson''智慧型手機有潛力了解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態,所以不用很麻煩的過程''Erickson和他大學的同事應用照片的彩色分析發明這app
本來測量膽固醇時候需要專用的醫療設備,但由於發明這技術之後可能更容易測量膽固醇了。

~~~~~~~~~~
在醫療方面被認為比較沒有IT,但今年在醫療方面也越來越導入IT系統,可能和IT有關的健康管理市場規模擴很大。而且美國的食品醫藥局預估大概17億台的智慧型手機會下載健康管理的app
所以以後也很期待IT×醫療的發展!


IT=IT產業,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13161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