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正向情緒有助於嬰兒的記憶力



文/蕭舒謙

雖然我們記不起來我們小嬰兒的時候發生過什麼事,但是我們從一出生就不斷在學習與形成記憶,就算是小嬰兒也可以分辨他比較熟悉跟陌生的人事物。你知道當小嬰兒接觸到的情緒刺激是快樂或悲傷時,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記憶嗎?美國楊百翰大學(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教授 Ross Flom 的一項研究指出:當小嬰兒接觸到正向情緒時,比起負向情緒更有助於記憶的形成。
這個實驗找了120位五個月大的嬰兒,讓他們坐在嬰兒椅上,面前有一個螢幕,螢幕裡有一個女生分別用開心、生氣以及平淡的語氣對他們說同一句話,在每一句話結束後,立刻呈現一張幾何圖形,每一種語氣後面接的圖形都不一樣。接著將他們分成兩組,分別在五分鐘後跟一天後讓他們看兩張幾何圖形,其中有一張是之前出現過的,一張是沒看過的,並記錄他們看每張圖的時間,看的時間越長,表示對那張圖越陌生。
五分鐘後那組的嬰兒在看正向情緒圖形的時間,明顯比另一張沒看過的圖形少,中性跟負向情緒組則沒有顯著差異。而在一天後那組的嬰兒則是在中性組有明顯差異,Ross Flom認為是正向的情緒引起嬰兒的注意,進而幫助他們形成記憶。一天後這組在正向情緒會沒有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這組的幾何圖形太複雜,對嬰兒來說不易形成記憶。研究結果顯示:正向情緒有助於提升小嬰兒的記憶,負向情緒則對提升記憶沒有幫助。
雖然小嬰兒看起來呆呆的,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但其實他們也會受周遭環境的影響。讓他們在一個快樂的環境中長大,可以幫助他們有更好的學習與記憶喔!


資料來源:
file:///C:/Users/asusnb/Downloads/Flom%20Memory%202014.pdf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11/141124143608.htm
圖片:
http://urodaizdrowie.pl/konkurs-dla-mamy-ze-sklepem-bobasimama-pl#&panel1-2

幸福感指數可否成為目標政策




/曾意璇



政策的實施是否應該以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而成立呢?人民的幸福感是不是可以通過政府所作的政策來達到呢?這一篇文章提到幸福感指數的高低其實是和國家政策有著密切關係的,這一點不應該被忽視。

一個人的快樂水平如何反映了社會所給的條件?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行為與腦科學)的一篇新研究的政策見解發現,GDP如何衡量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所以幸福可以而且應該用來評價社會政策的有效性。

Shigehiro Oishi(茂弘大石)和 Ed Diener(埃德迪納)的研究考察評估中發現政策與失業率,稅率,幼兒和環境問題,這些策略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幸福感的有效性。 他們還發現,這項研究也說明了人們在不同類型的困難下,遭受苦難的程度與政策有關。 例如,最近的研究發現,患有嚴重殘疾者比那些僅僅是失業的人對生活滿意度少一倍幸福感。 研究人員因此得出一個結論,相關政策的福利計劃和法規應該受到改善來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研究人員寫道:『一個特定的政策對一般人口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可透過自我評估報告得出不同的幸福感。 』比如,在做教育政策的改變,是否會增加家長的壓力?對於這樣的問題,自我評估報告的幸福感數據將提供一個答案。 他們也提到定期記錄公民的福祉,如每月或每季度的不同,將可以使決策者和研究者測試到一定的政策是否有一個預期的效果,這樣可以了解到一個社會是否有正在朝其理想的方向進展。

總的來說,研究者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一個社會裡的人民感到高興、感到滿意、感動幸福,並找到他們的生活意義的。 而這些都與決策者所定的政策有着離不開的關係。

~結束~


讀後感想:我認同這篇文章所指的政策影響人民幸福感指數這一點,但很可惜的是它並沒有很完整的研究過程來作說明。 只是輕微的帶過一些問題和結果來做概括,以證明兩者間的影響關係。 有點輕描'',但帶出的議題是值得被關注的社會問題。



聰明藥無法真的讓你變聰明


據聲稱在英國的學生中,每5個學生就會有1個使用聰明藥─Modafinil來提升能力去獲得更高的學業成績,但是對於Modafinil效果的研究卻發現健康學生的表現可能會被這個藥物損害。
那什麼是Modafinil呢?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嗜睡症的藥物,然而有報告顯示有健康的人使用Modafinil來提升認知功能。確實也有些研究結果表示Modafinil可以增進健康參與者在部份認知作業上的表現,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沒有利用多項被公認的神經心理測驗來評估認知功能的增益效果。反而在許多臨床上的研究發現Modafinil提升認知作業的表現可能跟延長反應時間有關。而下面的研究探究了這個延遲反應對於參與者而言是不是必須且有效的。
在一個雙盲的實驗設計下,64個實驗參與者被分成2組,32個參與者被給與Modafinil32個參與者被給與白藥作為對照組,並使用HSCT來評估實驗參與者的認知能力。結果發現Modafinil延遲了實驗參與者在HSCT的反應時間,而沒有增近他們在HSCT的表現。而這個實驗結果說明了當參與者被要求做一個需要立即反應的作業時,Modafinil只會延長反應時間而沒有增加認知功能的效果。
那麼Modafinil幫助了任何人嗎?
當實驗者在研究人用創造力解決問題的時候,他發現那些剛開始創造力較差的會被Modafinil激發而在此同時那些富有創造力的會被Modafinil衰弱。這個研究結果也支持了之前對於精神興奮劑的研究:精神興奮劑會增進本身認知水平較差的認知功能,卻會降低那些本來認知水平較高的人的認知功能。用健康的人舉例的話,Modafinil對於健康的個體是無益的,甚至會損害他們的反應能力與側向思維,但如果是具有某種創造力缺陷的人使用Modafinil,那他們就會受到藥物的增益。
那什麼可以讓我們真的變聰明呢?
研究者認為:「如果你是個健康的人,並且精神狀態良好,那要增強你的認知能力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頭腦尚在發育的青少年,那你就很有可能藉由良性的互動、健康的飲食與正念來增進你的認知能力。」

備註: HSCT(Hayling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是一種要求快速且正確的口頭回答的測驗,這個測驗將會給予參與者未完成的句子去完成,而這個句子是有正確答案的。這個測驗有兩個分測驗,第一個分測驗參與者被要求正確、符合邏輯的完成句子,第二種分測驗參與者被要求說出與這個句義無關的詞彙,使這個句子不具邏輯。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在牽手說出「我願意」之前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結婚,不論是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神聖且重要的儀式,人們也衷心祝福每對新人在結婚後會有美滿的婚姻生活。但是你知道嗎?婚前的生活和婚禮的與會人數可能會與婚姻品質有高度相關性喔!
  
  過往,大多數的人們總是遵循著典型的步驟進行交往,例如確定關係而後交往、結婚、同居,最後生兒育女;但是現在這個模式被許多新人給打破了。越來越多的夫妻在結婚前曾與不同的對象同居或是發生性關係,甚至是生下小寶寶,這會與往後的婚姻品質有關嘛?答案是會的。有些事不是過了就算了,而是深深地刻印在人生的軌跡中,並與未來產生很高的相關程度。研究顯示,人們在婚前如何處理關於「愛」、「性關係」與「小寶寶」的過往經驗會與能否擁有美好婚姻產生連結。
  
   那些有著豐富情史的人們擁有美滿婚姻的比率是偏低的,可能是因為他們有著比較不好親近、容易出軌等等的個人特質。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於選擇伴侶的警覺性偏高,總是想找到更好的;並且有許多樣本可以拿來與現認伴侶的行為做比較,例如:「我的丈夫真不體貼,不像前男友一樣會幫我提東西」、「我老婆也太聒噪了吧、早知道就選前女友那樣文靜優雅的女生結婚」。這些小事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都會成為婚姻失和的導火線。除此之外,女性若是帶著前一段關係所生下的孩子進入新的婚姻關係,會帶來很大的壓力並使婚姻的品質下降;但在男性身上則沒有明顯的影響。
  
  可能會與婚姻品質相關的因素除了個人情史外,還有是否在踏入婚姻前經過審慎的思考。研究發現,那些糊里糊塗的建造了關係里程碑——例如性關係、同居、生孩子等等——的配偶們被回報有較低的婚姻品質。在雙方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外;也可能是因為沒有經過彼此再三的確認和溝通,而良好的溝通能力正是維持婚姻所必須的。
  
  比較特別的是,新人若是擁有與會人數眾多的盛大婚宴,也會有較高的比率擁有好的婚姻品質喔!你可能會認為,要舉辦大型婚宴必須有足夠的財力,是否是財力影響婚姻品質呢?並不是的。研究人員發現,比較收入相當的新人們,仍會發現相同的結果。威寇茲(W. Bradford Wilcox)教授,國家婚姻計劃的負責人認為,會有這樣的結果也許是因為他們必須在大量的親友面前維持好婚姻美滿的形象;同時當婚姻出問題時也能從許多地方獲得協助。因此,重點不在於花大錢宴請貴客,平時照顧好自己的人際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秉持著「相關不等於因果」的概念,我們無法保證婚前的行為一定會對婚姻關係產生影響,但是我認為:在結婚前潔身自好除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未來伴侶負責的行為。希望大家都能認真的面對每段愛情關係,並且在未來擁有良好的婚姻品質!






選舉就快要到了,為什麼那麼多候選人開始打悲情選戰呢?


文/劉晏廷
打開電視,看到很多候選人聲嘶力竭,再轉到別台,又看到另外一些候選人,聲淚俱下。為什麼候選人們都不約而同的使用情緒的語調來當策略呢?
希爾默(Schirner)先生做了一個研究想要了解情緒的語調和記憶的關係。他找來了96名參予者,其中男生48名和女生48名。希爾默先生讓參予者去聽比較悲傷和比較中性的字詞,然後再以視覺測驗的方式來去測量他們的再認記憶和對於字詞的態度和腦部活動。結果顯示,人們了解中性字詞的速度快於悲傷字詞,且如果字詞以悲傷的語氣被聽到,那麼當人們再次看到字詞時會覺得字詞更負面。除此之外,希爾默先生也去分析了性別差異,結果顯示,女生比男生對於情緒語調更為敏感。這部分的差異可以用雌性激素高低來去預測。
根據希爾莫先生的研究,我推斷人們通常在接收資訊時,比較傾向於先被情緒性的語調吸引注意力,但是有可能並不是真的了解字詞的意思。所以,當必須要讓聽眾明確的知道字詞的內容時,最好不要讓語調太過情緒性。

因此,當聽到候選人們情緒性的語調時,可能要停下來好好聽清楚內容,不然可能會掉入選戰的策略中喔。

原始文章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12/121211112742.htm
圖片來源http://www.michaelweed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4/06/emotional.jpg

原來寶寶也可能記得住美好的時光!








文/黃仲平 

  每當讀著《浮生六記》中的沈復描述他憶童稚時、能夠勇猛地張目對日、對蚊子徐噴以煙,搞得家中烏煙瘴氣卻不亦樂乎之時,或許我們不知道,不只鞭癩蝦蟆的孩子難以忘懷這些快樂的時光,5個月大的小嬰兒也可能會記得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嬰兒發展與行為期刊》中,以往只有嬰兒對於情感辨別的研究,而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洛斯‧弗洛姆(Ross Flom)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則是第一群關注在情感如何影響記憶的研究者,他們在新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小嬰兒可以記住伴隨著正向情緒或正向情感的事物。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找到120名嬰兒參與實驗(女性64位,平均年齡約為152),為了解決小嬰兒無法用言語表達感受的困境,研究團隊監測小嬰兒在測試圖片上視線專注過程的時間長度與移動,並分析他們對實驗目標物會是如何反應。

  首先,寶寶們被分為三組,並且被放在一個緊閉的空間內,並在他們的面前置放兩台平板顯示器,螢幕上會同時播放一樣的影片,畫面上有兩個成年女性,每十秒輪流用同樣的表情分別以「快樂」、「平靜」、「憤怒」的語氣向寶寶們說「嗨寶寶,看看你可愛的模樣(Hi baby ,look at you!))」,在充分暴露於情緒之中的環境後,兩個螢幕會立刻呈現一個一樣的萬花筒狀幾何圖形。
 
  為了測試寶寶們的記憶,研究者在刺激五分鐘後與一天之後再進行下一段試驗,寶寶們會在兩個相鄰的螢幕上同時看見兩張萬花筒狀圖形:其中一張是原先看過的圖形;另一張是全新的陌生圖形。而這時記錄者會藉由兩台相鄰螢幕中間的小洞,詳細觀察寶寶們過程中的視線位置,內容包括圖片到另一圖片視線轉移的次數、停留在每張圖形多久時間,最後用按鈕的方式來記錄眼動觀察資訊。
結果發現,在5分鐘延遲組,寶寶們暴露在快樂情緒下的面孔與聲音表現出可靠的新奇偏好;在1天延遲組,寶寶們暴露在中性情緒下的面孔與聲音也表現出新奇偏好;但在負面情緒下的兩個組別,寶寶們並沒有好的記憶表現。也就是說,寶寶們在觀看原先伴隨著憤怒語氣的圖片時,記憶並不會改善;而觀看伴隨快樂語氣的圖片時,記憶力會明顯增加。

 



結論

  研究團隊推論,這很可能代表著正向情緒會強化、激發寶寶們的注意力系統。藉由激發注意力系統,寶寶們在實驗過程中的能力提升了,或許他們也在這同時記住了圖形。


  雖然現在我們不太記得5個月的自己有甚麼快樂的記憶,但是至少我們曾經歷幼時的歡樂時光。這項研究多少解開了許多父母對於寶寶們可能在想甚麼的疑惑,而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小寶寶,或者遇到了親朋好友的小寶寶時,更有逗他們快樂、讓他們高興到尖叫(?)的必要了,畢竟營造快樂且安全的氣氛能使寶寶快樂又安心地長大。
  最後,當我們再次看到國文課本裡神氣的沈復時,終於不必再稱羨復他驚人的記憶力了。至少,我們也可以說嘴,「在我五個月大時,我也曾記得一些有趣的事情啊!
 



 

附註:

1.實驗共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為熟悉作用(共兩分鐘):在進行實驗前,會先讓寶寶們熟悉實驗流程、螢幕上的人物、聲音、還有幾何圖形。(90秒接受人物與聲音刺激,目的是為了讓寶寶熟悉情感表達、後30秒接受圖形刺激)。
第二階段即為正式測試實驗。實驗有85秒的視覺配對比較嘗試,在4組嘗試後,雙方的圖形會更換。為確保有見到圖形,寶寶們至少要做6組嘗試(每一個區組(block)至少要有3組嘗試,而實驗共有兩個區組:Block1=trail1~trail4Block2=trail5~trail8)

2.先前已有研究指出,寶寶對於已記得的事物會較不感到興趣,根據此結果,寶寶會偏向尋找新奇的圖形的行為,代表著原先被忽視的那組圖形是被記得的(Bahrick, Moss, & Fadil, 1996; Bahrick, Netto, & Hernandez-Reif, 1998; Walker-Andrews & Lennon, 1991,for similar results across trial blocks).


圖片來源:
資料來源
相關文獻
 

被盜啦~ 或許是你駭了自己?





/瑞堂
「喔!我的老天,我又被駭了。」
在生活中,你或者你身邊的人或許都有使用網路時被盜過的經驗。我們痛恨這些不光明的盜竊者,卻又無可奈何。但是注意!我們在為自己扮演一個守衛者的同時,可能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幫助這些壞心駭客的共犯!

試想,在某個你使用網路(自己的筆電)的情境中,因為忽略了警告訊息而誤觸惡意程式將使你的電腦被駭,你會如何反應?
a)立馬狂按關機鍵
b)迅雷不及掩耳地拔下電纜
c)尖叫並陷入恐慌之中

當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者駭入所有學生參加者的個人電腦時,這些選項全部都被試過了。
他們的電腦螢幕上正閃爍者一個狂笑著的骷髏頭和「跟你的電腦告別吧~」的文字還有Algerian hacker駭客者的屬名

「他們簡直崩潰了!你甚至能夠聽到他們在隔離的房間傳來的咆哮。」資訊系的助理教授Anthony Vance說。「甚至有不少人匆忙地跑來說發生了非常糟糕的事情。」
所幸,這些學生被駭的事件是假的(只是實驗的操作)但是卻讓眼尖的研究者發現一件真實的事:這些參與者忽略網路安全的警示標語是問題所在!

於是Vance就和其他幾個大學的教授一起進行了一個新的實驗,以便探究人們是否經常性地忽略這些網路上的安全警語。因為人們常常聲稱自己很保護自己電腦的網路安全,卻在行為上大相逕庭。

實驗中,研究者先問過參與者對於網路安全的看法,接者要求參與者要在一個網站上進行分類圖片的工作──區辨圖片中的蝙蝠俠是動漫還是真人形式。過程中,這個網站(實驗者設計)會不時地跳出網路風險的警訊(像是發現惡意程式的警語)來提醒參與者。參加者可以選擇無視它繼續逕行操作,等到累積一定足夠的量以後他們的電腦將被駭!

結果顯示,大多數的人選擇忽視它。因為看過太多這類的訊息,以至於根本沒有去思考就忽視它,這就像是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它一樣!楊百翰大學神經科學的助理教授Kirwan認為:「很多人並不知道使用者本身是網路安全最脆弱的一環。即使現在很多電腦作業系統內建了許多預防措施,往往仍因為我們做(或不做)了什麼而被駭客找到破綻。」例如我們經常性的忽視警告或者經不起點開奇怪連結或是程式的好奇心,讓盜竊者有機會利用這些陷阱引誘人上鉤。

碰到這些壞駭客(的惡意程式)並不全然是我們的問題,但或許我們可以更謹慎些來預防它發生,因為「唯有露出破綻,才容易被有心人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