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如何說服人?說話速度、眼神很重要

文/陳晏世

小華:「我上禮拜和一個客戶談合作,結果失敗了,我覺得自己表現的還不錯,應該沒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小美:「一定是你的講話速度太快了,對方都聽不清楚你在說甚麼,所以才決定不要和你合作啦。」
小華:「成不成功跟說話速度有關係喔?」
小美:「當然有關係啊,讓我來教教你。」

說服是一門藝術,在討論事情時,我們總希望其他人能接受自己的觀點,但是大多時候都是被拒絕,大家抱持著各自的意見僵持不下,有的時候說服別人不成,自己反而被對方說服。該怎麼做才能說服人呢?說話的速度、音調可能是關鍵。


每秒3.5個字,最能夠說服人
2011年有關於說服的研究,研究人員觀察了許多面試場合的影片,想找出面試者做了哪些行為能讓他更容易說服面試官,進而給他比較高的分數。研究結果發現,說話的速度在每秒約3.5個字的人,得到的分數比較高,講話速度很快或很慢的人,分數明顯較低,因為太快的說話速度讓面試者顯得緊張焦慮,太慢的說話速度又顯得慵懶不重視這次面試。面試過程中講話的語調也很重要,一般人認為講話多點抑揚頓挫會使得說話的人看起來有精神、有活力,但是研究的結果剛好相反,過多的音調變化反而讓面試者顯得做作,無法得到面試官的青睞。除了說話的速度跟音調,還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答案就是適時的停頓,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把所有想講的話一次霹靂啪啦的全講完,會讓面試官覺得你是在背稿,聽起來沒那麼真誠,也就難以說服人了。

「沒想到要說服人,在說話上就有這麼多細節要注意,既然提到了真誠很重要,那麼在說服別人的時候,我就用真誠的眼神看著他的眼睛總可以了吧?」
「你這麼想就錯了,你知道說服時盯著對方眼睛看可能會帶來反效果喔。」


眼神接觸時間太長,也會降低說服力
2013年另一個關於說服的研究,研究人員隨機找來路人參與實驗,請他們觀看一部演講的影片,利用眼球追蹤技術觀察眼前聚焦的位置,並且在觀看影片後測量是否有被影片中的演講者說服。結果發現,如果注意力花了較長的時間聚焦在演講者的眼睛上,那麼觀看影片的人的態度就越不可能改變。也就是說,有越多的眼神接觸,反而會越難說服對方。

看影片和實際面對面的情況終究還是有些差距,為了更確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又做了另一個實驗,這次是兩個人面對面的交談,實驗分成兩組,一組是在說服的過程中盯著他的眼睛看,另一組則是盯著對方的嘴巴。實驗結果發現,盯著眼睛組的人,被說服的比例明顯的少於盯著嘴巴組,而且盯著眼睛組說服者和被說服者之間的互動比較少,保持的距離也比較遠。

雖然眼神接觸可能發生在友善及信任的情況下,但是大部分在自然環境中的眼神接觸,象徵著侵略性以及威脅。就像是在路上遇到野狗或是在野外遇到猛獸,不應該盯著牠的眼睛看,很可能會被視為有威脅性而被攻擊。這或許是人類演化以來潛藏在潛意識中的反應,過多的眼神接觸會引起你嘗試說服的對象心中的抗拒,這樣的防衛心態會讓你更難說服他。

將技巧變習慣,讓說服更容易
前面所提到的技巧,是屬於表達方式和肢體語言方面的,不論年齡、職業、性別都適用。知道技巧還不夠,不要小看一直以來所養成的習慣,還要透過長時間的練習去改變。下次說服別人之前,想一想這些說服小技巧,拿出自信來,俗話說的好,如果你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要怎麼說服別人,更何況你已經比別人多懂了一些說服的小細節,離說服達人又更近一步。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0/131002092629.htm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5/110515122507.htm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深吸一口氣!隨呼吸脈動的記憶力

深吸一口氣!隨呼吸脈動的記憶力

文/心三 林翔中 
圖/詳見連結
你有想過,吳「呼吸」林「記憶」,這兩人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最近的氣溫終於有了冬天的感覺,記憶小姐漸漸發現自己其實對呼吸先生相當的在意;呼吸先生的步伐節奏一步步都影響著記憶小姐在台上的表現。

呼吸不只是呼空氣與吸空氣那麼簡單而已!一份於2016年12月發表在神經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呼吸的節奏會影響記憶與恐懼相關的情緒反應。研究者發現,當我們在吸氣時,辨別恐懼表情的反應會特別的快;吸氣時所記憶的圖片,也會比較容易於我們回憶時被喚起。但是,更加神奇的是若是使用嘴巴呼吸時,這效果就憑空消失了呢!  


呼吸之間辨表情

來自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在七名即將接受腦部手術癲癇病患的腦中植入了電位記錄器。目的在確定發出癲癇訊號的大腦部位在哪。不過,這卻發現了大腦發出的電訊號會隨著呼吸而脈動著。邊緣系統的腦區隨著呼吸,在吸氣時達到最活躍的高峰。但是,研究者也發現當病患們採用嘴巴呼吸時,那樣明顯的脈動卻不見蹤影。值得一提的是,出現脈動的腦區正是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包含著我們熟悉的杏仁核、海馬迴等腦區。杏仁核主要與情緒有關,特別是恐懼方面;海馬迴則是與我們的記憶相關。也可以這麼說,海馬迴就是記憶小姐的住所 。

發現了腦區會隨著呼吸脈動之後,這群科學家們設計了兩項實驗並招募了健康的實驗參與者。想要來看看,這樣的脈動是否會順理成章地影響這些腦區的作用呢?第一項實驗針對杏仁核的功能做設計,主要的實驗過程是要求參與者們辨別驚訝、恐懼的表情,且越快越好。這項實驗結果發現,吸氣時辨別恐懼的表情的速度快過吐氣的時候;但辨別驚訝表情的速度在吸、呼氣時卻沒有差異。同樣的流程也要求另一半的參與者使用嘴巴呼吸下去進行,實驗結果與當初發現的電訊號結果相吻合:當人們使用嘴巴呼氣與吸氣時,辨別恐懼與驚訝表情的速度沒有差異。

吸氣增記憶

第二項實驗則是針對海馬迴腦區的功能設計。首先,參與者們會先看過一輪物品圖片。圖片與圖片的間隔時間是隨機的,為的是讓各圖片在不同的呼吸期間被參與者看見。隨後休息二十分鐘。休息結束後,之前看過的圖片(舊圖)會和同數量的另一組新圖混合,呈現給參與者並要求再認出舊圖。這邊的結果不以速度呈現,而是再認的準確率。結果也與電訊號結果相符,不管是記憶(輸入)時,還是回憶(再認),若是圖片是在吸氣階段呈現出來,準確率都相較於呼氣階段還要高。同樣的,如果用嘴巴呼吸則不會出現這樣的效果。

研究者提到,相關的動物實驗其實早有證明腦區會與自然呼吸的節奏同步波動著;但是有關人類腦區的呼吸波動,在此實驗之前尚未有直接證據被提出。這個實驗也揭露了鼻中氣流的重要性。若是氣流被導引到嘴巴的話,腦部的同步性就會消失。

新興記憶法,呼吸幫幫忙

如果以演化角度來想,緊張、危險的情境下的我們會心跳和呼吸頻率會加快。這除了可以提供逃命時四肢運動需要的氧氣之外,更快的呼吸代表我們有更多的吸氣階段。而吸氣階段所帶來的腦區活躍,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記下危險、辨別危險和恐懼的事物等等。這樣的效果說不定讓較多擁有這種呼吸同步性的原始哺乳類的老祖宗活了下來,而我們人類正稱接下來了。

到了現代社會,多的不是危險的野生動物,多的是耗腦力的壓力工作與課業。了解到如此奧妙的腦部特性後,若能加以應用不知該有多好。筆者想到:如果每個要記憶的單字或事物都停留一個呼吸,使其都曾在吸氣階段輸入進大腦,如此會把單字背得更熟嗎?當然這並未有學術研究驗證獲支持。但是,吸氣時與吐氣時的感受的確明顯不同!曾冥想或打坐過的讀者應能有所共鳴。呼與吸,有時呼吸就是一份美好!讀到這裡,給自己一個深深地,吸,吐。
畢竟,呼吸先生跟記憶小姐兩人是已經被證實在一起了!




參考資料:

  1.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16, December 7). Rhythm of breathing affects memory, fear: Breathing is not just for oxygen; it's also linked to brain function, behavior.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12/161207093034.htm
  2. Zelano, C., Jiang, H., Zhou, G., Arora, N., Schuele, S., Rosenow, J., & Gottfried, J. A. (2016). Nasal Respiration Entrains Human Limbic Oscillations and Modulates Cognitive Functi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6(49), 12448-12467.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想創造新商機?快抓住挑食者的胃!

     
                                                                                                             

                                                                                                                             文/心理三黃舒珊
「嘿!等一下要吃什麼午餐呢? 」「吃某某麵店怎麼樣呢?
「喔不,他們家的麵吃起來有一種怪味。」
「真的嗎?我覺得蠻好吃的耶」、
「天啊!這飲料喝起來居然有洗衣精的味道,好噁心啊!你喝喝看」
「咦?有嗎?我怎麼沒喝出來」

        大家會不會覺得上述的對話十分熟悉呢?每當跟朋友去吃飯的時候,自己點的食物總是踩到地雷,別人卻總是吃不出來到底雷在哪裡;又或者你是屬於另一種人,朋友總是嚷嚷著某一家店的食物難以入口,哪一家的食物特別好吃,你卻覺得其實吃起來都差不多,總是無法有同感。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相似的經歷吧!不管你是屬於哪一種人,在一起選擇食物的時候肯定會覺得鬱悶且又不便吧!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呢?這些差異又會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商家又針對這些差異做出了哪些應對之策呢?

特別的人,特別的感覺

        就像是在聽力方面有對聲音特別敏感的絕對音感者,在味覺方面也有所謂的味覺敏感者(supertaster)。我們的舌頭上滿布乳突狀的味蕾,這些味蕾便是最一開始的味覺接收器,當我們品嘗食物時,這些味蕾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到酸甜苦辣等各式各樣的味道,而味覺敏感者較一般人在感受味道上有所差異的關鍵就在於這些味蕾上。

        在國外有教授們為了研究味覺敏感者,設計了三個實驗,他們將實驗參與者分成了味覺敏感者與非味覺敏感者兩個類別。首先他們重新使用了著名的百事挑戰,實驗結果發現,味覺敏感者中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較喜歡百事可樂,而另一組則只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說味覺敏感者較傾向於選擇比較甜的食物或是飲料。我認為這樣的偏好其實很容易反應在生活中,在吃吃喝喝的消費中他們可能會在甜食或甜的飲料中有較高的花費,在現在這個倡導及流行健康、少糖的社會,覺得甜滋滋才是最棒味道的他們,屬於比較特別的一群人。

        酒精對每一個人作用的程度都不太一樣,有人可能是傳說中的一杯倒」,而有的人則可能會千杯不醉,第二個實驗就是跟酒有關,結果發現,味覺敏感者在飲酒之後,會感到更高的愉悅的情緒,也會變得比較活潑,相對的也較容易無法控制自己,由此可知道,酒精對他們的作用是比較大的。當他們難過時,喝點小酒便有助於提升情緒,但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飲酒的量,因為他們在有喝酒的狀態下自我控制較差。值得慶幸的是,因為他們挑剔的口味選擇,也比較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酒,大大減少失控狀況發生的機率。
    此外,研究者也透過問卷的方式發現,他們擁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味覺敏感者對食物味道的要求較高,很難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食物,因此一旦他們找到了,就會成為那項商品最忠實的顧客。

        最後一個實驗,研究者給予實驗參與者兩杯相同的酒,其中一杯被染成了紅色,結果發現,味覺敏感者會以顏色來預期酒的味道,而且比起偏好哪一杯酒,更在意的是兩杯酒有哪些共同點。這樣的結果有些出乎意料呢!,本來以為口味哪麼挑剔的他們可以靠味道分辨所有的食物,原來他們仍會被視覺的表象所影響。

挑食創造的新商機

        經過以上的實驗介紹及說明之後,不知道大家對於味覺敏感者有沒有多一點的了解呢?不管你是味覺敏感者本身、他們的朋友,或者是有這樣的客人的商家,如果仍然覺得對味道挑剔是一件麻煩事,也許下面的敘述能使你改觀。

        身為味覺敏感者,雖然很難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但正因為是這樣才更應該勇於挑戰各種味道,在尋找美味的食物的同時,也可以順便訓練自己對各種味道的接受程度。而身為他們的朋友,則應該感到慶幸,雖然吃飯時他們會有諸多挑剔,但是這也是他們對於口味的把關,因此當你在猶豫要吃什麼的時候,問他們是最準的,他們會告訴你那一家的食物是最棒的選擇。

        最後身為商家,這些挑剔的客人就是你最好的機會,他們除了可以為你的食物進行味道的把關,幫你找出食物中細微卻又不可忽視的缺點外,在競爭的同業中,若是能夠量身為他們打造出他們所偏好的食物,也是開發客源的一種方式。因此建議廣大的食物業者,在店面可以擺上一些回饋單,讓顧客可以在消費後提出一些建議,並可以詢問那些挑剔的客人,怎樣的味道才符合她的口味,藉此激發自己的創意,開發出新的菜色,創造新的商機。

        綜合以上,是不是對這些對食物挑剔的人完全改觀了呢?若是他們的朋友,再也不要覺得跟他們一起吃飯是一件麻煩事了;若是商家,趕緊針對這些新的客群設計新的食譜吧;若是你本身就是味覺敏感者,驕傲吧!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12/161219115604.htm

人可改變聲音?聲音可改變人?


103007003 心理三 何效勁

人可改變聲音?聲音可改變人?

透過說話,可以傳達個人的想法,也可以讓別人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或是由話語中得知對方的情緒狀態,從而推測出內在的想法。因此,可以把說話的內容分成語言和非語言這兩個部分,語言的部分指的是由說話的內容去理解或推測出其意思是甚麼,非語言的部分則是在說話的過程中,會因應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是當時的情緒而有所改變,如悲傷的時候語氣變得低沉、生氣的時候語氣會加重。只不過對語言和非語言的部分進行深入分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現在要談的是能夠輕鬆理解的關於說話的研究。

        很多人會透過訓練,去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或是學習如何有技巧地說話,從而在職場、交際等方面得到一些好處,由此看來,要分析一個人的說話就變得難上加難了,但是根據外國的一項研究,人們是可以簡單的從某個人的說話去進行一個初步的分類。研究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先把實驗參與者分成高等級狀態組(high-rank condition)和低等級狀態組(low-rank condition),前者會被告知要去想像自己是具有權力(power)的,並且將要傳達一些重要的資訊,後者的情況則與之相反,參與者需要想像自己為缺乏權力(lacked power),要傳達的信息是沒有意義的。當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之後,研究人員會給予這兩組的參與者一份內容相同的演講稿並進行錄音,等到演講結束之後對其進行分析;第二部分則是讓實驗參與者先聆聽第一部分的錄音,然後去判斷錄音是屬於高等級狀態組(high-rank condition)還是低等級狀態組(low-rank condition)。結果顯示,當人們是處於高等級狀態(high-rank condition)組時,其音調(pitch)會升高且變化會減少,響度(loudness)會比低等級狀態組(low-rank condition)的變化大,第二部分的結果顯示人們是能夠準確去判斷錄音是屬於哪一個組別,並且會認為較高的音調和具有不同響度的聲音與高等級狀態是有關聯 更高的權力會導致出現更大的聲音。

也就是說,可以得知一個人是否具有權力(power),或是當下是否具有權力,會直接影響說話的表現,因此當一群陌生人在對話的時候,人們只要分辨出哪個人的聲音是有較高的音調和具有較多變化的響度,就能夠知道誰是地位高上的人。知道這個簡單的分類法之後,在職場上應該會有所幫助吧,畢竟除了工作表現外,也會注重階級觀念,學會這個分類法後說不定就能夠從同事的對話中找到隱藏的老大喔。可是,就算已經找到了隱藏老大,改善了人際關係,但是同事的對話卻會對工作表現造成影響。

最近有一群外國學者為了要知道在開放式辦公室中工作,會對於員工的工作表現造成甚麼影響,而進行了一項關於有意義與無意義的聲音對人的認知功能的影響的研究。實驗的過程中會記錄參與者的腦波,並且會以新異刺激法(oddball paradigm),也就是以一個高頻率( 85%)和一個低頻率( 15%)的刺激物交替出現的方式去進行測試,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進行視覺的新異刺激法實驗,過程中耳機會播放有意義的聲音(男性和女性的演講),而電腦顯示器則會顯示一些圖像,實驗參與者需要一邊聽演講一邊計算電腦顯示器所顯示出的紅色圖像的次數,第二部分是聽覺的新異刺激法實驗,這次是要從1000Hz的聲音和不常出現的2000Hz聲音中計算2000Hz聲音出現的次數,在實驗結束後,用7點量表的方式對每種聲音的煩惱程度進行評分。實驗結果顯示,有意義的聲音,如音樂、談話,比起無意義的聲音對於主觀煩惱的感受有更強的影響,並會導致涉及記憶或算術的認知任務的表現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在腦波的分析也有同樣的情況出現。

由此可見,語言不僅能夠傳遞信息,也能夠對於非目標的對象造成影響,而研究人員就這方面提出了一個建議,假如在工作的時候身邊出現一些如音樂、談話的聲音,自己卻無法對這個場所作出任何改變的話,不妨使用其他的聲音來掩蓋,從而把聲音的影響降到最低。


人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其說話的表現,而說話又會到影響人的表現,兩者之間的關係雖然不像雞與蛋之間的關係,但是從上述的研究可得知彼此之間有一些神奇的連繫,或許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的話,你也能找到其他有趣的關連。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11/141124081040.htm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12/161201163404.htm
圖片來源:
http://inlinguanewdelhi.com/wp-content/uploads/2014/04/fluency-b.jpeg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調情知多少?愛情裡的誘惑如何影響你們的關係

文/心理三 鄭可欣
圖/見文末連結
    想像一下,你身在一個飄著浪漫舞曲的酒吧,斜眼看到一個性感的異性正朝你的方向走來,他貼近你的耳旁說著:「我是不是在哪裡曾經見過你?」這樣老掉牙的開場白,但你心中還是雀躍了一下,好像證明了自己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調情是一種廣泛在男男女女之間互相傳遞的沉默語言,代表著對對方的興趣和彼此的吸引,需要智慧、肢體語言、創意、同理心等技能,才能完成演化上的任務──尋找好的伴侶並繁衍下一代。

    首先,來了解一下兩個陌生人的成功「調情」通常會遵循什麼樣的劇本,一個研究曾觀察美國紐約和紐澤西酒吧中的男男女女,並歸納出三個步驟:接近、同步、觸摸。在第一步中,其中一方接近時,另一方也須做出正面回應,曖昧才會繼續流動,肢體動作如:微笑等,已被證實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吸引力,一些無意識動作如:挑眉,則顯現出我們希望和對方進行社交。而所謂的同步則包含了行為和動作的一致,研究指出雙方的一致性越高,越能顯示出良好的說好氣氛,在這個階段裡通常距離已經近到能看到對方的眼睛,當我們被對方吸引時,常出現瞳孔放大的特徵。最後一步則是觸摸,一樣須得到對方的正面回饋才會繼續,肢體接觸對社會互動和關係發展尤其重要,除了觸摸,這階段也包含傾聽、自我揭露及幽默的展現,雙方高度的自我揭露能提升彼此的好感度。

    看到這裡,你應該對什麼是調情有了基本的了解,甚至磨拳擦掌得準備好要學著搭訕在路上遇到的俊男美女了,但是你知道嗎?男女對調情的不同反應會影響到他們與伴侶的關係,當男人遇到一個單身且迷人的女性時,會傾向用較負面的方式看自已的伴侶,而女人在遇到單身、有吸引力的男人時,較有可能保護並強化自己現有的關係。

    研究者找來724名大學年紀且有穩定關係的異性戀男女,來了解當一名有吸引力的異性出現後他們會如何反應。實驗中71個男性參與者個別被介紹給一名迷人的女性,其中一半的男子遇到的女子為單身,並與他們調情,另外一半則遇到忽略他們的非單身女子。在這段互動後,男人們會填寫一個問卷,內容是詢問當他們的另一半做出一些激怒他們的事〈如:對取消約會的原因撒謊、翻出對方過去尷尬的糗事〉後,他們會怎麼反應。結果發現,單身組原諒另一半的可能性比非單身組低12%。另一方面,58個女子也被放在相同的實驗情境,單身組反而比非單身組原諒伴侶負面行為的可能性高出17.5%

    這樣的結果是為什麼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男人較無法抵抗誘惑,但研究者傾向認為原因來自於男女對這些互動的不同解釋,男人較不會認為他們與有吸引力女人的調情會成為對關係的威脅,但女人會。假如男人認為面前這個有魅力的女性會成為他們原有關係的威脅,他們就會試圖保護這段關係。

    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設:當男人經過訓練而開始思考調情可能會破壞目前的關係後,能學著抵抗誘惑。實驗中,40個男受試者想像一個有吸引力的女人接近他們,接著他們被指示寫下一個策略來保護他們的關係,過程中只聊天不調情,結果這些男人在接續的虛擬劇中,比較有可能和性感女人保持適當距離。相對而言,女人並不需易被訓練就能制止任何的互動,可能是因為女性已被社會化,而會警覺到一個迷人男性帶來的進一步後果。這些發現顯示就算一個男人忠於他的關係,他還是需要制定策略來避免有吸引力的女性,儘管實驗的成功比率並沒有到百分之百,但已顯著高於沒有特別留心行為所產生結果的男人。

    總結來說,調情是發展一段交往關係前的必備條件,但當你擁有穩定的另一半時〈尤其是男性朋友們〉,請留心迷人異性的出現,並設法保持距離,減少調情機會,因為她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你們的關係。這時,較為正面的做法除了先前提到的事先擬定策略外,在遇到對你有吸引力的人後,回頭用正向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另一半,如:列出他()的優點、回想你們共同經歷過的美好回憶,也能強化自己與伴侶的關係呢。

 
資料來源:

The Psychology of Flirting


Men And Women Are Programmed Differently When It Comes To Temptation


 

圖片來源:






愛情裡,外表吸引力真的那麼重要嗎?


圖/詳見文末連結  文/心理三 陳珮琪

小明吳美曾是大學同學,兩人在大學時就有不錯的交情,畢業後又剛好進入同一家公司上班。可是,同樣身為社會新鮮人,小明的工作能力佳、外表搶眼、處事圓融,很快就受到同事們的青睞;吳美的職場生活則和她的外表一樣,十分平凡,沒有亮眼的成績。面對職場上的困難,吳美經常受到小明的幫助,漸漸地,也對他產生友情以上的好感。然而,吳美認為自己長相普通,一定配不上帥氣又優秀的小明,所以遲遲不敢表明自己的心意,也擔心外人會覺得自己不夠資格成為小明的女朋友。

為情所困的吳美找了好友莉莉商量,聰明的莉莉聽到吳美的煩惱後,決定先和她談談人們如何認定一個人是否具有外表吸引力。在我們的社會中,對於「美」雖然有一套評斷標準,但每個人對於美的標準又有些微不同。例如大部分的人會認為白皮膚、雙眼皮、身材纖細的女性是美麗的;長得高、身材健壯、膚色健康的男性是帥氣的。可是,當與朋友評論普遍認為長相極佳的偶像明星時,仍有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他們的外表確實具有吸引力,有些人卻不以為然。

個人經驗的差異造就獨特的審美觀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研究者勞拉.傑米恩Laura Germine)等人就曾探究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人們對於美的共同標準是來自於基因的編碼,但每個人具有的獨特審美觀可能來自環境或個人經驗。因此,研究團隊邀請547對同卵雙胞胎和214對同性別的異卵雙胞胎,請他們對200張不同的臉進行吸引力程度的評分。結果顯示,即使有100%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也不會喜歡同一張臉孔,而基因對於臉部偏好的影響僅占約0.2,不同生活經驗造就的影響則占約0.8。也就是說,我們的個人經驗决定審美觀,多過於基因的作用。

回到吳美的問題,這個研究結果或許能讓她抱有一些希望,因為每個人獨特的經歷造就不同的審美觀,使同一事物的美醜在不同人眼中可能有兩極化的評價。所以,即使吳美在外人眼中長得其貌不揚,但在小明眼中可能是最美麗的女孩。

可是,即使吳美不需再在意他人的眼光,還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向小明表明心意。這時莉莉想起他們兩人曾是大學同學又有不錯的交情,就以一篇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中的研究作為根據,希望能給吳美更多鼓勵。

熟識度影響伴侶外表的匹配程度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研究者露西.亨特Lucy Hunt)等人,對人們選擇伴侶的原則感興趣,過去研究指出人們傾向和跟自己在生理、行為和心理上具有相似特質的人在一起,但研究者認為伴侶之間相識的時間長短可能改變他們的擇偶原則。亨特等人邀請167對(67對交往中與100對已婚)伴侶參與實驗,詢問每對伴侶相識與交往的時間,以及交往前是否為「純友誼」關係,再請他們談論自己在這段感情中有哪些改變,並將過程記錄下來。之後,為了使評估更加客觀,他們請一群受過訓練的人員獨立判斷每位參與者的外表吸引力。

結果發現,只認識一個月以內就在一起的伴侶,他們的外表吸引力有高度的吻合;在進入親密關係前就認識九個月以上的伴侶,吻合程度卻趨近於零。而且,相較於交往前不是朋友的伴侶,從純友誼發展為親密關係的伴侶,其外表較不相配。簡而言之,若雙方在交往前相識愈久,外表的相配程度就越低。

這個研究結果給吳美很大的勇氣與希望,基於自己和小明幾年來的友情讓她對於外表的擔憂減低了許多,於是下定決心和小明表明心意。不出所料,原來小明自從認識吳美後,漸漸發現她是一位個性好、善解人意的女孩,而且相處起來讓他感到自在、愉快。因此,很快就接受吳美的心意,兩人的關係也順利地從原本的朋友進展為情侶。

成為他/她心中最閃亮的一顆星

看完吳美的愛情故事,會不會羨慕她可以擁有顏值超優的伴侶呢?如果你也有一個心儀的他,但因為對方長得很美很帥而擔心自己配不上對方的話,上述的研究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信心與希望。「情人眼裡出西施」,也許對我們來說自己並不像對方一樣,擁有亮麗搶眼的外貌,但在他眼中我們可能就是最閃亮的一顆星。另外,如果對自己的外貌真的沒有自信的話,也可以藉由增加彼此的熟識度來減低外表吸引力對於伴侶選擇的影響。請不要著急,試著和心儀的他從朋友開始做起吧!雖然要成為朋友,還是需要自己主動踏出第一步,但仍有一些簡單的方式,例如和對方選修同樣的課、刻意到同一家店吃飯等來製造兩人見面的機會;如果有對方的聯絡方式,可以透過詢問他們專業領域的問題,或在節日祝福時藉機開啟兩人的話題。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相信對方一定會看見我們其他的優點,進而對我們產生好感喔!


參考資料:
Germine et al. Individual Aesthetic Preferences for Faces Are Shaped Mostly by Environments, Not Genes. Current Biology, October 2015 DOI: 10.1016/j.cub.2015.08.048
L. L. Hunt, P. W. Eastwick, E. J. Finkel. 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 Longer Acquaintance Predicts Reduced Assortative Mating on Attractiv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DOI: 10.1177/0956797615579273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en/bride-couple-grass-groom-kissing-1867228/

覺得難以自我控制嗎?你需要好的環境跟睡眠!


文/心理四 戴汝   

  你知道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線索會影響我們自我控制的能力嗎?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家說:「工作好累噢!我要去走走,讓自己充電一下!」。可是,要去哪裡呢?山上?海邊?公園?市區?美國一個研究指出,每個人適合在哪裡充電,竟然和自己的性格有關係!

  為了做這個研究,實驗設計者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來尋找答案。首先,他們找了一群人來參加實驗。這群參加實驗的人需要先做一個很耗費精力的作業,像是用英文造句,但句子中不可以出現任何字母A或是字母N。之後,他們會被問一些問題來測量它們的神經質程度,比如易怒、易焦慮、情緒大起大落等等。當上述事項都完成後,實驗設計者會讓這群人進行一些語文作業,例如給他們五個單字,要他們造一個包含其中四個單字的句子;給他們看八個包含環境線索的句子,環境線索包含了都市、自然景觀以及中性等。之後,參與實驗的這群人,會被要求進行一個單項測驗(one-item measure)來做為能否流利進行測驗的標準。最後,讓他們進行三組字謎,其中一組包含環境線索,另外兩組為中性的。

   結果發現,當神經質程度越高的人,越適合在都市這種充滿焦慮的環境中散步、休息,來恢復自我控制的能力;反之,越不神經質、越容易放鬆的人,則適合在大自然中充電休息。也就是說,如果你平常很容易焦慮、緊張,或許在市區散散步、逛逛街,就可以讓自己的狀態回復囉!

  除了性格之外,其實個人的睡眠品質也是會影響自我控制的能力噢!尤其現代人很容易晚睡、睡眠時間不規律或是睡眠時間不連續,可能會導致慢性失眠、越睡越少,而影響到睡眠品質。但是,睡眠品質的好壞會影響我們對於事情的決策,而自我控制則能讓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另一個美國研究指出,睡眠品質不好,除了會造成體重上升、高血壓等生理疾病之外,也發現失眠會降低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會增加對他人的敵意,會影響到個人在職場或在家中的生活。相反的,若個人擁有好的睡眠品質,則可以增加我們能量累積的穩定性,讓我們維持一定的自我控制力。當我們在面對時,我們較能做出較困難的選擇,或者較困難的任務來挑戰自己。

  除了透過在適當的環境讓自己充電、補充自我控制能力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良好的睡眠品質來穩定自己的自我控制力,像是睡前避免在昏暗的環境下滑手機、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及起床,讓自己的作息規律等等,有許多方法可以促進睡眠品質。讓自己隨時維持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才可以在面對生活中一些困難時做出最好的決策!


  
參考資料: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每到半夜就胃口大開?

             
                              圖/見文末連結 文/心理三 吳宛庭
      你是否覺得三餐中晚餐的食慾最好?即使吃了晚餐但通常在睡前都會感覺飢腸轆轆,想在這時來份宵夜於是便前往夜市覓食,首先點份鹹酥雞,走著走著覺得章魚燒不錯也點一份,再來點杯飲料,不知不覺中胃口大開,想吃高熱量的食物。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原因導致夜晚想吃高熱量的食物?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怎麼願意選擇吃沙拉當作宵夜吧?

 大腦活躍程度影響對食物的喜好和攝取量

美國楊百翰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利用了功能磁共震影像(fMRI )儀器來測量不同時間中高低熱量食物對大腦神經活化的影響程度。有15位女性來參與研究,測量分成兩時段進行即為早上(6:30-8:30)及晚間(17:30-19:30)。有些人先被安排在早上進行測量,並於一星期後在晚間進行測驗,另一些人則相反之。過程中他們被要求觀看360張照片,其中包括高熱量組(冰淇淋、糖果、高脂食物)、低熱量組(蔬菜、水果)、自然組(植物、礦物)以及模糊照片(其他組別中出現的照片),並針對不同組做出不同反應以確保他們有認真在看照片而非恍神,提供最完整的數據。
研究人員也透過儀器將腦部活化的過程記錄下來,結果顯示無論在那個時段,高熱量食物都會引起大腦部分腦區較活躍的反應且兩個時段的大腦活躍程度沒有太大的區別,可是卻發現在晚間時控制大腦中的獎賞愉悅機制區域的神經活化程度降低了。我們透過獎賞愉悅機制來感到快樂,此外,當做了件事而得到好的結果,大腦就會傳達獎賞信號於進行決策的腦區,並會促進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的循環。
一旦愉悅機制的神經不活躍,這表示需要更多的刺激來達到相同水平的愉悅感。這也說明為何我們在夜晚時想要吃的更多高熱量食物,因為吃同樣份量的食物已經達不到原有的愉悅,從而吃更多來達到該有的愉悅感。

 生理時鐘影響食慾

原來在夜晚我們的大腦不容易被滿足才導致我們想要在晚間吃更多高熱量的食物。除了不滿足,生理時鐘也會導致我們吃宵夜的舉動,因為它會影響食慾。一般來說一早起來的食慾並沒有比晚上來的好,就好像你不會一早起來就想吃炸雞吧?可是只要熬夜肚子餓時就特別想吃,這是由於現代人總是早出晚歸打亂了生理時鐘所導致的。
一項研究找來了12位女性在實驗室進行為期13天的實驗,目的在於避免外在干擾。此外,他們被要求同樣的睡眠以及進食時間,並在起床後的五個時段填寫有關飢餓和食慾量表,並依時間安排給予四餐。結果顯示早上八點時的飢餓程度最小,反之晚間八點最大。參與者的進食和活動時間被重新規劃而導致這樣的結果,說明了生理時鐘會調節我們的食慾,使得早上的食慾降低而晚間的食慾提升。

 宵夜不利於健康

吃宵夜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負擔,身體器官也有各自的休息時間,倘若你在夜晚吃了宵夜而導致消化器官沒有時間休息,久而久之勢必會造成影響且連帶著各項疾病。另外當你在夜間攝取高熱量食物時,消化系統就會處於白天的運作模式,將原本在夜晚要燃燒脂肪而轉變為儲存脂肪,也就是吃宵夜會變胖的原因。

 如何避免吃宵夜

正常來說睡眠時間為8-10小時,而就寢的最佳時間為晚間10點,距離晚餐時間並不會間隔太久,但一旦熬夜間隔時間久了就會想吃宵夜。睡眠和飲食習慣會影響著我們的生理時鐘,若常熬夜又加上半夜吃宵夜會打亂生理時鐘,會使我們進入惡性循環,不停的熬夜及吃宵夜。此外,晚上我們大腦中的獎賞機制又達到最弱值,需要吃的更多來達到愉悅感而且又偏好於高熱量食物,這對我們的健康而言勢必帶來很大的危害。避開宵夜最好的方式就是調好生理時鐘,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及有規律的進食時間。在此也建議大家在白天時段可多攝取些食物以防夜晚時過於飢餓,若因為特殊情況而熬夜萬不得已想吃宵夜,那就選擇些低熱量的食物且斟酌的吃些來解饞。最好不要在健康作息受到影響後又進食高熱量食物,這對身體來說的負荷量過重。若有吃宵夜的習慣,盡可能修正過來,為健康好好把關吧~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瓶-食品-每加仑-内-光-牛奶-冰箱-架-蔬菜-1868175/